美國在川普(Donald Trump)2.0領導下,接連宣告或揚言退出多項國際組織:除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聯合國人權理事會(UNHRC),也大幅縮減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資源,並且重新醞釀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和世界貿易組織(WTO)。
部分意見擔憂美國的「退群」行為,將造成全球公共財供給的真空,引發「金德柏格陷阱」(Kindleberger Trap),使得中國在「一帶一路」等領域乘虛而入。
然而,川普的大規模「退群」,不一定代表美國真正失去國際領導地位,也不等同中國能順勢取代美國。川普更像是回到「19世紀歐洲協調」(Concert of Europe)式的實力博弈:保留核心的軍事與經濟實力籌碼,藉由棍棒與少量蘿蔔來維持「大國協調」的全球秩序。
中國「一帶一路」因為發展模式的缺陷,且缺乏全球性的軍事投射能力,尚未能全面填補美國退場後的真空。此外,歐洲面臨美國姿態轉變,以及北約未來可能走向的高度不確定性,正催生一股提升歐洲自我防衛能力的政治主張,尤其在極右派興起的浪潮日漸高漲。
金德柏格陷阱:霸權退縮的風險與現實經濟史家查爾斯.金德柏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在其《1929–1939年世界經濟蕭條》(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中指出,霸權國家不僅以軍事、經濟稱雄,也需承擔提供全球公共財的責任(Kindleberger, 1973)。若霸權退縮而無其他國家能及時接手,全球秩序將面臨混亂。
吉爾平(Robert Gilpin)在《戰爭與世界政治變遷》(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提出霸權穩定理論(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同樣認為霸權一旦消極或放棄領導,會使國際公共財供給陷入真空(Gilpin, 1981)。
川普在第一任時期即強烈批評WHO、IMF等多邊機構「浪費美國資源、不公平對待美國」,進入第二任後更大動作地宣布退出,並削減美國國際開發署預算,似乎要對國際發展援助進行「斷頭式」精簡,令各國憂心美國正在拋下全球治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