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的天书 被如此解读
昆曲的优美正在于它依从平上去入、四声阴阳而来的跌宕起伏、曲折婉转之美,喉牙唇齿舌之间,清圆如璧玉,浏亮如骊珠。依字行腔之美,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之美,唱法得当,过雁留,飞云驻。
去年六月,雅部院名家讲堂邀请迟凌云老师解读「昆曲工尺谱」,现场老幼曲友获益良多,反响热烈,在迟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天书一样的工尺谱似乎也变得有迹可循,有理可依,无论是昆曲小白还是资深行家,对于迟老师的引领无一不表示深深的叹服,并由此对于昆曲的热爱更进一步。
梅开二度 醍醐灌顶
8月26日,保俶塔下,西子湖畔,文化客厅。迟老师再一次做客雅部院名家讲堂,给广大曲友带来了一场《字正腔圆》的昆曲曲唱艺术讲座。
从学习昆曲工尺谱,到学习昆曲「依字行腔」的曲唱艺术,迟老师总是能用几个简单的案例切入,让我们很快理解了原来觉得晦涩难懂的知识,每一次的现场大家齐声念诵,仿佛回到咿咿呀呀的小学课堂,只是如今的返璞归真,才真正理解从以文化乐到依字行腔,懂得我们文字中自带的音韵之美。
迟老师的课堂,并非简单教大家唱念模仿,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揭示了背后的运行规则,经过如此的总结和梳理,大家方能加深理解,才能举一反三具备分析辨别的能力。相聚难得,迟老师希望在这短短的课堂中,与其教会大家一句一段,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掌握规则,具备学习的能力,如此,既能便于日后自我提升,同时自己也变成了一粒种子能够将方法传于他人。感佩老师研究之精深,用心之良苦!
抽丝剥茧 别开局面
讲座首先指出昆曲的「依字行腔」承袭了汉文化的「以文化乐」传统。接着从汉字的古音开始讲起:四声阴阳,平上去入——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如此口传心授的教导,为日后练习曲唱夯实基础。还讲授了字腔口法。昆曲的行腔最根本的特点被归纳为「依字行腔」。
以昆腔散曲[天净沙]《秋思》为例,讲授了阴阳四声在曲谱上的标注方法以及四声调值图,并示范吟唱。又以昆曲的经典唱段《牡丹亭·游园》[皂罗袍]为例,进一步分析昆曲「依字行腔」这一基本曲理。通过学习吟唱这两支曲子,听众们对昆曲「依字行腔」有了更感性的认识,也沉浸在曲折悠扬、流丽婉转的乐曲中,体会这声情之美。
谦慎谨严 和光同尘
讲座中迟老师十分关注听众的反馈,虽然现场大朋友小朋友年龄跨度几十岁,对昆曲的认知更是差异巨大,但是随着讲座的推进,大家都听入了迷,积极思考提问。迟老师认为,面对不同的群体昆曲的传播与传承应有不同的方式,比如有的朋友只是作为闲暇时光的爱好,那么昆曲可以带给他视听的享受;有的朋友具有研究的兴趣,自然需要探究背后的曲学曲理。一场讲座,迟老师教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和方法,更表达了一位传承者的格局气度与拳拳赤子心。
老师说:「作为真正搞昆曲研究的我们来讲,会有一部分的担忧,因为现在有的老师在教曲唱,那么她唱的并不见得都是昆曲,却也在带学生,当然对于推广的角度来看,有他的好处。但是希望也一定要分低、中、高的层次,这样的话我们的传承才能够更深一步,我希望昆曲的研究不要只限于那些你们所认为的从事昆曲专业的工作者,从事昆曲专业的工作者只是依靠这个专业拿工资,很多的一部分人也在从事着昆曲研究的工作,只是他不依靠这个来拿工资而已,所以昆曲还是要靠大部分所有的人,并不是所谓的活在当今舞台上或者是从事这个工作的这些人。」
老师在省昆担任昆曲主笛的同时,多年来默默的做着昆曲的曲、唱、剧本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他常说自己讲学并不是为了单纯的教曲唱,也会教,只是一堂课占不到三分之一,一首曲子学会了,并不能够代表什么,他希望通过他的课程,能够教给学生一种方法,一种昆曲曲唱钻研的方法,那么通其理之后可能年轻人比老师还要专,学习的更快,昆曲这一文脉就真的可以传承下去。
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
昆曲是中国明清以来最典型的歌唱性文学。她发源于南曲戏文治清唱,又同化北曲,遂以南曲之俊雅与北曲之雄奇相协调而融为一体,成一代特殊之乐章、特殊之文学,影响其他戏曲声腔。然而随18世纪乾嘉以降剧曲戏工盛行,曲学渐有衰颓之势。
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民国初年,虽昆曲搬演与创作亦几近衰微,然文人清唱之风仍颇为兴盛,大小曲社林立江南。昆曲演唱的技巧较之明清反而有了长足的进展,字面功夫愈益讲究,腔格愈益细腻多样。吴梅、王季烈等前辈学者,排除当时昆曲研究之杂芜,直接传统曲家之研究,以科学分析方法探究昆曲曲理,重开近代曲学之先河,曲学为之振作。此间,王守泰、武俊达、洛地、钱南扬等学者,对昆曲南北曲腔格理论也作积极有益之探索。
直至新世纪以来,昆曲列入世界非遗代表作,又因传播形态之创新,昆曲复兴运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昆曲浴火重生,呈兴盛之态势,然关照全局,对昆曲之观照与研究,大多集中于作为表演艺术的昆曲,其剧目搬演、审美欣赏与公众传播领域,由此而及的昆曲传奇的新编创作,以及学院派的基础文献研究,亦方兴未艾。遗憾的是,有关昆曲宫调、曲牌、字声、腔格口法、填词谱曲等曲学研究,却凤毛麟角,鲜有建树。
迟老师的昆曲腔格理论师承著名曲家王正来先生,能上承一脉,下开局面,致力于昆曲的词牌(曲)与昆曲的唱腔(腔)及行腔规律之间的关联分析,以及昆曲唱腔曲牌在演唱中的「昆韵字音」、「演唱尺寸」、「字腔演唱口法」、「行腔小腔运用」的度曲研究,将曲学由传统的纯粹实践的昆曲的学问,推向逐渐转入分析解释昆曲的综合性学问。
通过对昆曲音乐的源流发展、构成要素以及度曲填词制谱的规范做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沟通古今曲学,去芜取菁,去伪存真,阐释昆曲作为一种音乐化的语言艺术的本质和精髓所在,与有志于此道的青年同仁探讨相关的知识技艺,从而拨乱反正,促使昆曲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弘扬始终保持科学准确之方向。可以说,迟凌云老师所达到的实践与曲学“双美”的境界,曲界难得一见,个中意义非凡,能嘉惠学林,为后来者开引门径。
热忱豁朗 正大光明
自小就对戏文咿咿呀呀的字音字调感兴趣,可惜一直没能对此深入研究学习。有幸聆听到迟老师深入浅出,轻松有趣的讲座,顿觉如沐春风,曲径初探。开讲前老师还细心地了解了一下听众对于昆曲的修养水平而相应调整了讲座内容,备感温馨的同时也难免因此而添许遗憾。最重要地是老师提出来,对于曲唱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是较好地传承方式,愿吾辈共同为之努力!
——虫儿飞
回顾这次迟老师分享的《字正腔圆》昆曲去唱艺术讲座,由于时间的关系就昆曲艺术的本身还未能尽述,但是对于中华诗词曲乐格律腔韵迟老师用他的生动的语言让我们管中窥豹略见一二,更是对溯本求源了解整个文化传承脉络有着很大的帮助,让人不禁神往唐宋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巅峰,我相信凡是热爱传统文学的人在这次讲座中都有着自己的收获。
——吴双
除了讲座的内容本身,迟老师传承昆曲的胸怀和境界更加让我感动。多年来在各地开展公益讲座,无私奉献,大爱无疆,反观吾辈,承续着前辈老师们的恩泽,一定初心不忘,坚持将这条路走的更远。
——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