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孙坚有四子,长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权,字仲谋;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国,字季佐。孙坚从17岁起,到37岁英年早逝,这二十年间,独自创立基业,由于攻必克,战必胜,引起九州的重视。他不但是百战百胜的猛将,而且是角逐中原的青年政治家。
孙策十分帅气,性格豁达大度,有善于用人,身边聚集一帮能人谋士。孙坚起兵找刘表,孙策即随父出战。其父死于乱箭之下。于是孙策暂投袁术。
袁术特别喜欢孙策,把他当干儿子看待,还说要是有像孙策这样的儿子,死复何恨!后来孙策虽然屡次建功却因不能继承父亲之遗志,时时痛恨自己。他就一直琢磨,怎么样才能扩大队伍。后来他就拿出了父亲一直藏匿的玉玺,奉献给袁术,跟袁术借兵三千,马五百匹,带领朱治、吕范、程普、黄盖、韩当诸将,后来又遇到周瑜,推荐了张昭、张纮,孙策就亲自去邀请他们一起共图大业。又设计收服太史慈,自此人皆呼孙策为“小霸王”。
袁术得到玉玺,心中大喜,认为自己就是有当皇帝的命,自己就是天命所归,他自认为自己在淮南,地广粮多,如今有了孙策典质的玉玺,就想应天顺人,自立为皇帝。于是统领大军二十余万,分成七路,要攻取中原。不料被关羽大杀一阵,败回淮南。曹操乘机来攻,袁术大惊,赶忙渡过淮河、从此毫无起色。后来被刘备追杀,气得吐血斗余而死。玉玺被夺,送往许都献给曹操。一场空欢喜,没经过多久,便烟消云散了。
袁术死后,孙策尽收江东属地,基业十分稳固。用一个没有实际作用的玉玺,换来这么大的基业。实在是太划算了。
所以,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些东西,对极少数人士是宝贝,但是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根本就是祸害。袁术出身世家,四世三公,若是好好经营,本来就可称霸一方。
孙策用玉玺来借兵时,其实袁术就算有心从此不再归还。他也没有必要早早称帝,引来多方仇敌,适合他的策略其实有很多,他看到孙策扫平江南,如果他不骄傲的话,上表申奏朝廷,一面结交曹操,这样其实更有利发展。
又或者后来孙策的壮大了队伍,当他来索回玉玺的时候,也应该提高警惕,及时调整策略,把玉玺归还孙策。这样就会使曹操出兵打孙策,并把玉玺还给献帝。如果曹操据为已有,必成天下公敌。或者干脆将玉玺还给汉献帝,看看孙策怎样反应?也可以如约还给孙策,和他结成亲家,联合在一起,共拒曹操。可惜袁术和袁绍兄弟,终究外表体面,脑袋空空,想不出好计策来。又刚愎自用,听不得他人意见,最终,大好基业,毁于一旦。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你越是想赚钱,越是赚不到,反而更要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好好增长自己才干。赚到钱之后,更要懂得分钱,钱只有用出去,才是你自己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舍不得宝贝,套不来利益,那些虚无缥缈、冠冕堂皇的一些名头,过早得给自己带上,反而会是一种负担。只有当自己的各方面实力都很强大了,名誉上的称谓和各种好处也就自然跟着来了,何苦着急呢?